在成功解决了日本和欧盟的关税问题后,特朗普再次采取了相似的策略,试图让中国在贸易上做出让步。然而,面对中国的强硬立场,美国反而被迫接受了重要的教训。与此同时,关于是否访问中国一事,特朗普也陷入了困境,令他的外交姿态显得有些尴尬。
7月28日,中美代表在瑞典进行了第三轮关税谈判的首次较量。此次会谈备受瞩目,持续了超过五个小时,直至晚上才结束。令人好奇的是,谈判结束后,双方的代表并未对外界记者作出任何回应,给这场本就紧张的会谈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此前,中美双方已在瑞士和英国举行过两轮会谈,并且达成了为期90天的贸易“休战”协议。随着休战期的临近,8月12日即将成为这段缓冲期的最后期限,因此此次瑞典谈判显得尤为重要。两国都希望能通过延长休战期,进一步缓解愈加紧张的贸易局势。
据官方透露,双方在此次谈判中就中美经贸关系、宏观经济政策等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决定将暂停的美方关税和中方的反制措施延期90天,这为两国经贸关系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中国方面强调,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双方在经济领域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中方始终认为,合作共赢符合两国和全球的长远利益。
美国方面也表示,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对于两国及全球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愿意继续通过磋商解决分歧,推动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紧张的谈判期间,特朗普在远在苏格兰的访问中却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谈判进展的关切,同时也谈及了访问中国的可能性。他表示,自己“很高兴看到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表明特朗普对中美谈判寄予了很大期望,也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然而,对于外界关于他主动请求访问中国的质疑,特朗普表现得异常激动,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斥责这是“假新闻”,并坚决否认自己曾要求访问中国。同时,他还明确表示,自己可能会访问中国,但这一前提是中方发出邀请,否则他没有兴趣进行此行。而且,特朗普还强调,自己已收到中方的访问邀请。这番言辞不仅是回应国内对于他“对华软弱”的质疑,也显露出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为谈判争取更多筹码。
实际上,特朗普这种矛盾的心态也暴露了他在处理中美关系时的复杂心理。虽然他希望通过与中国达成有利的贸易协议,缓解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特别是在休战期即将结束且美国通胀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特朗普急于通过谈判稳定经济局势。然而,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在国内受到批评,认为自己在对华问题上过于软弱。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支持率,尤其是安抚国内“鹰派”的不满,特朗普不得不通过一系列强硬表态来显现自己的立场。
然而,特朗普显然误判了形势。中国并非像日本那样依赖于美国,也不是欧盟内部各国利益交织的局面。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世界工厂”,中国在经济实力和政治立场上都拥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对美国的压力丝毫不感到畏惧。从特朗普上台以来,尽管中美在贸易领域多次交锋,但美国并未从中获得任何实质性优势。中国坚决反击美国的高额关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坚定的立场。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美关系的稳定对于全球经济和国际秩序至关重要。中国始终坚持“斗则两败,合则两利”的外交理念,期待美国能够认清现实,秉持平等、尊重和互惠的态度,推动中美两国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从而促进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也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