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陕西秦农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秦农银行”)发布2025年二季度信息披露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秦农银行实现营业收入80.19亿元,同比减少7.24%;实现净利润18.23亿元,同比增加12.39%。
跟多数区域农商银行相似,近几年秦农银行的经营也面临息差收窄、盈利承压、对公贷款增长乏力、信贷资产质量下行等多重挑战。
虽然秦农银行并未在半年报中披露具体的利润表,无法获悉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不过,该行的增利不增收趋势从去年延续至今,根据2024年报,可推测秦农银行营收下行的主要原因,或许是利息净收入的大幅缩水。
2024年,秦农银行实现营收67.75亿元,同比减少5.95%;实现净利润18.74亿元,同比增加0.98%。营收端,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仅利息净收入同比大幅下降14.01%,录得46.05亿元。
利息净收入大幅下滑,主要原因还是息差收窄。2020年,该行的净息差还有2.34%,此后便波动下滑,到2024年前三季度,净息差便只剩1.29%了(信用评级报告披露数据)。
根据企业预警通测算,2024年,秦农银行的净息差为1.03%,已经逼近1%的“生死线”。
而秦农银行的资产增速在今年上半年仍在放缓,截至二季度末,总资产4838.13亿元,较年初增加5.48%,环比一季度末缩水1.1%。若2025年该行的净息差仍在收窄,利息净收入很有可能继续大幅下滑,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秦农银行披露的半年报数据,似乎在披露口径与会计准则上与年报数据有不小的出入。
2021年开始,该行便长期存在二季报或三季报营收大于全年营收的情况,本不符合常理。
但经过多方对比,并结合年报叙述,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该行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了新金融工具等会计准则,但新会计准则似乎仅在年报中使用,季度报则沿用原会计准则,这才导致中报和三季报的营收数据远大于全年数据,存在“失真”的情况。
那么按照新会计准则统计的营收水平应该是多少呢?
今年4月,秦农银行罕见地披露了2024年1-9月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显示,该行在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8.91亿元,同比减少1.07亿元,降幅2.14%,更符合年报披露的营收数据走向,该利润表应该是按照新会计准则统计的。
去年10月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信息披露报告则显示,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28.04 亿元,同比减少0.17亿元,降幅0.13%。
不同会计准则下,同一报告期的两份报告,营收相差了79.13亿元。以此类推,若按新会计准则统计,今年上半年秦农银行的实际营收,或许比此次披露的数据要小不少。
秦农银行成立于2015年5月,是在原西安市城六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基础上,通过新设合并方式组建而成的省级农商行,2024年,该行还完成了对陕西周至农商行、陕西蓝田农商行的合并。
受区域经济、历史遗留等多重因素影响,秦农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持续承压。
2017年开始,该行的不良贷款率便居高难下,长期位于2%以上,一直到2024年,秦农银行进一步加大不良处置力度,才将信贷不良率压降到2%以下,年末不良率为1.77%。
进入2025年,秦农银行继续压降不良,一季度末不良率下降到1.58%,但在第二季度很快反弹,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该行不良率为1.6%,环比上升2bps,拨备覆盖率为167.66%,环比下降6.03个百分点。
从往年年报来看,秦农银行的信贷风控压力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贷款领域。房地产行业是秦农银行的第三大贷款行业,信贷投放力度仅次于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部分民营房企面临经营困局,这让秦农银行的个别大额贷款形成不良。
根据联合资信披露的2025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第一期)信用评级报告,截至2023年末,秦农银行的房地产业不良率为6.19%。
在不良率远高于全行平均不良水平的前提下,2024年,秦农银行仍在加大房地产业贷款投放力度,截至2024年末,该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239.5亿元,较年初增加32.99%。
客户集中度方面,因为加大力度支持“一带一路”等省内重点项目和西安市本地国有企业,投放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类贷款,秦农银行的客户集中度较高。
信用评级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的单一最大贷款客户集中度为7.17%、最大十家贷款客户集中度为64.23%,前十大贷款客户中涉及逾期贷款的有一家,逾期贷款余额为5亿元,客户集中度风险较大。
2024年报里,秦农银行隐去了最大十家贷款客户集中度,只披露了单一最大客户的贷款集中度,为7.66%,较9月末又有所上升。
虽然半年报未披露不良率和拨备覆盖率以外的更多资产质量指标数据,但截至2024年末,秦农银行还有187.92亿元的关注类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高达8.06%,这类贷款极易转化为不良,秦农银行同时期的拨备水平显然无法完全覆盖非正常类贷款。
可以说,当前的秦农银行,最大的经营压力仍是资产质量和风险抵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