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即将推出的 AI 录音笔,主打通过智能体对会议进行专业、到位的总结,而非简单的转写。周鸿祎强调,会议总结要精准 get 到要点,这是其区别于传统录音笔的核心卖点,且该功能还将应用于纳米 AI 搜索。
然而,当下录音笔市场已然竞争白热化。众多老牌音频设备厂商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口碑,在传统录音功能上做到了极致,产品稳定性和音质表现出色。同时,不少新兴科技企业也纷纷入局,推出具备 AI 辅助功能的录音笔,在语音识别、文字转写等方面持续优化。
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360 的 AI 录音笔需在智能总结功能上实现重大突破。但准确提炼会议要点并非易事,不同会议场景的复杂性、参会人员的口音差异、语言习惯等,都给智能算法带来了极大挑战。目前市场上,虽有部分产品宣称具备智能总结功能,但实际效果参差不齐,360 若无法攻克技术难题,仅靠概念宣传,很难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对于 360 即将推出的智能眼镜,周鸿祎表示,从小米眼镜的用户反馈中汲取经验,明确做眼镜必须带有显示功能,以实现提词器、实时翻译等更多新功能。
但智能眼镜领域的技术瓶颈十分显著。首先,在硬件方面,要实现显示功能,需在小巧的眼镜框架内集成高质量的显示屏幕、驱动芯片、电源等组件,这对工业设计和散热技术提出了极高要求。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眼镜,普遍存在屏幕分辨率低、显示效果差、续航不足等问题。同时,为了实现诸如实时翻译、图像识别等 AI 功能,还需强大的算力支持,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功耗和散热难题。
其次,从用户习惯来看,正如周鸿祎自己所言,人的本性并不爱佩戴眼镜,除了近视等视力问题,人们往往不愿额外佩戴眼镜类设备。即使是有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其重量和佩戴舒适度也极易影响用户的使用意愿。此前,不少企业推出的智能眼镜,因佩戴体验不佳,导致市场反响平平。360 要改变用户这一固有观念,让智能眼镜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愿意佩戴的设备,难度可想而知。
近年来,周鸿祎积极打造个人 IP,试图通过自身影响力为 360 的业务发展赋能。他频繁活跃于各大场合,参与车展、进行直播、拍摄短剧等,一度引发了较高的话题热度。
但事与愿违,周鸿祎的个人 IP 热度并未有效转化为 360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数据来看,360 过去两年主攻的纳米 AI 搜索、AI 办公、AI 浏览器等产品,日活和转化率均未取得亮眼成绩。抖音上 360 官方旗舰店粉丝不到 20 万,基本未从周鸿祎的流量中受益。而在产品口碑方面,360 此前的一些产品,如 360 安全卫士曾被诟病为流氓软件,360 借条也遭到诸多借款人的抱怨,这些负面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周鸿祎个人 IP 的正向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