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控制流行,减少病毒性肝炎相关和肝癌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朝着“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迈进。
不少人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治疗,孰不知,这是常见的认知误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临床数据显示,乙肝病毒携带者虽可能长期无明显症状,但病毒持续复制会逐渐损伤肝细胞。若未及时干预,部分患者会在数年至数十年内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无症状不等于安全
规范治疗可阻断病情进展
59岁的马先生是一位乙肝病毒携带者,他说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病情。近20年来,马先生定期监测肝功能,显示指标一直正常,因此他从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直到最近的一次体检,检查结果让马先生大惊失色,在一串看不懂的英文字母背后有一个令他吃惊的事实——他被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
“临床中,像马先生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无症状而忽视治疗,却不知病毒持续复制正在悄然损伤肝脏,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即便受损也常无明显症状,因此被称为‘沉默的器官’。”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主任医师闫雪华接受采访时表示,乙肝病毒携带者一定要定期复查,一旦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应及时治疗,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疾病进展风险。
乙肝可被临床治愈
肝癌风险等同于健康人群水平
2024年5月,甘肃省人民医院开设乙肝临床治愈门诊,帮助更多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乙肝真的可以被治愈吗?记者近日走访这家乙肝临床治愈门诊时获悉,过去乙肝被普遍认为无法治愈,要终生携带病毒,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病毒,但难以清除病毒。随着研究的深入,以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为标志的临床治愈概念被提出并被国内外肝病专家认可,一旦获得临床治愈,肝癌风险等同于健康人群水平,抗病毒药物也有望停用,患者将获得与正常人一样的健康生活。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是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于2018年发起的大型公益医疗项目。珠峰项目以“攀登乙肝治愈高峰”为寓意,目标定为实现8848例乙肝临床治愈病例,以对应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截至2025年5月,项目累计筛选患者43,349例,入组33,466例,最终实现临床治愈10,240例,已超额完成目标。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珠峰项目”全国400余家参与医院之一,于2018年首批正式加入。通过精准分层和个体化干扰素治疗,使得33.8%的患者最终获得临床治愈,该院因此荣获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颁发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 “先进分中心医院”称号。
丙肝可治愈成为现实
早检测是关键
“原本想文眉变美,没想到埋下了感染丙肝的风险。”28岁的王女士拿着体检报告十分懊悔。她因近期乏力、食欲下降就医,被确诊为丙肝病毒感染。追溯感染途径时,医生推测可能与她半年前在一家街头小工作室文眉有关。记者走访发现,文眉、打耳洞、不洁注射等看似日常的行为,正成为丙肝传播的潜在“隐形通道”。
值得庆幸的是,丙肝这个曾经被视为难以攻克的难题,如今已进入“可治愈时代”。
据悉,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由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相比甲肝、乙肝,公众对丙肝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较低。由于丙型肝炎病毒极具隐匿性,潜伏期可长达数十年,患者的漏诊率极高。近10年来,随着药物的研发、问世,丙肝的治疗得到了颠覆性变化,可以直接通过接受3至6个月的全口服药物治疗治愈丙肝,且治愈率高达90%至98%,副作用少,适用范围广,极大改善了丙肝的治疗难度。
与甲肝、乙肝不同,丙肝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丙肝若长期未得到治疗,可能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给治疗带来极大难度。专家提醒,如果有文眉、打耳洞、纹身等美容操作,以及不规范的注射、拔牙等医疗行为,应到正规医疗机构筛查是否感染丙肝病毒。
不止病毒性肝炎
“非病毒性肝病”同样要警惕
“现在体检报告里,‘脂肪肝’几乎成了高频词。”市民李女士接受采访时说,单位组织体检,检查结果出来后,身边的很多同事都说自己得了“脂肪肝”。“可他们中的有些人明明很瘦啊”,这让李女士很是不解。
闫雪华介绍,目前,除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慢性肝病,尤其在中青年人群中增长明显。脂肪性肝病不仅是肥胖、超重人群的“专利”,长期保持高热量饮食、久坐少动、熬夜等不良习惯,即使体形偏瘦者也可能患病。
早期脂肪肝通常无明显症状,但任其发展可能进展为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纤维化、肝硬化。闫雪华表示,通过调整饮食,减少高脂高糖摄入,增加运动,轻度脂肪肝可逆转,这也是它与其他肝病相比最可控的一点。
“酒精性肝病的核心诱因就是长期过量饮酒。”专科医生在门诊中见过太多案例:一位40岁的患者因长期应酬饮酒,被查出酒精性肝硬化时已出现腹水。据了解,肝脏硬化后无法逆转,只能通过治疗延缓进展。
酒精进入人体后,90%由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会直接损伤肝细胞。酒精性肝硬化早期症状隐匿,一旦出现腹痛、黄疸等明显症状,常常已到中晚期。专家提醒:无论白酒、啤酒还是红酒,过量饮用都会伤肝,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近年来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也屡见不鲜。患者发生严重肝衰竭时须住进重症监护室,这时,可能只有“人工肝”技术才能保命。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战场”,许多人认为“中药无毒”“保健品能养生”,却不知某些成分可能导致肝损伤。闫雪华提醒,用药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不盲目服用“偏方”“补品”,长期服药者需定期检查肝功能。这是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关键。
●记者手记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这一天,如同一个特殊的闹钟,提醒着全世界将目光聚焦在肝脏健康这个关乎每个人生命质量的重要议题上。
通过查阅资料,记者被一组组数据震撼:全球约有3.25亿人患有慢性病毒性肝炎,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肝炎相关疾病,我国各类肝脏疾病患者达4亿多人……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正在与疾病抗争的生命,和被疾病改变的家庭。
记者了解到,虽然近年来公众对肝炎的认知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许多误区。有些人认为慢性肝炎无法治愈,就放弃治疗,任由病情发展。这些错误观念,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信心,也给肝炎防控工作带来了阻碍。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积极的行动。政府不断加大对肝炎防治的投入,扩大疫苗接种范围,提高肝炎检测和治疗的可及性;医疗机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开展新技术、新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公益组织也在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经济援助。
世界肝炎日虽然只有一天,但肝炎防治却是一场持久战。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肝炎,重视肝脏健康,让那些正在与肝炎抗争的人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让人类距离消除肝炎的目标更近一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