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州新北区小河中心小学的烙画教室,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烙画社团的孩子们正屏息凝神,手持电烙笔,在木板上缓缓游走,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灵动的鸟儿展翅欲飞,美丽的花朵含苞待放,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板上……烙画宛如一支灵动的画笔,在孩子们心田勾勒出传统文化的绚丽画卷。
启航:非遗烙画走进乡村课堂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以其“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的特点,被誉为传统艺术中的瑰宝。
作为一所地处常州市北部的乡村小学,资源虽有限,但小河中心小学对艺术教育的追求从未停歇。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引入乡村学校少年宫,精选对艺术有兴趣、做事耐心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成立烙画社团,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绘画充满好奇与热爱,而烙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还能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度。”学校烙画社团负责老师钱林燕如是说。目前,烙画社团已吸引20多名学生参与,每周两节的社团课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
锤炼:一烙一画锻炼品格技艺
走进烙画教室,孩子们在钱林燕老师的指导下,手握电烙笔,在木质材料上精心熨烙。从最初的铅笔打线稿,到电烙笔勾勒线条、阴影,再到后期的颜料填色,每一步都凝聚着孩子们的耐心与专注。
“刚开始学习时,很多孩子都不敢下笔,但经过几个课时的练习,他们就能掌握基本技巧了。”钱老师说。
孩子们在一烙一画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培养了耐心与专注力,体会到“意在笔先”的深邃意境。五年级学生陈思怡感慨道:“刚开始我还怕烫到手,现在学了一年多,我已经能很好地控制烙笔,掌握线条粗细了。”
“烙画和平时用水彩笔画画不一样,得先构思好才能下手,不然就要重来。”四年级学生郑伊洛的分享,道出了烙画创作的精髓所在。在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烙画技艺,更在创作过程中学会思考与坚持。
绽放:烙画社团结出累累硕果
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烙画社团结出了累累硕果。一幅幅精美的烙画作品不仅装饰了校园,更成为孩子们艺术才华与文化自信的见证。
这些作品分为人物篇、花鸟篇、装饰画和地标画四大板块,每一幅都承载着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人物篇中,历史名人的神情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而来;花鸟篇里,虫鸟的灵动跃然木上,展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装饰画充满创意,展现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地标画则将家乡的特色建筑、风景融入其中,寄托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
“当烙铁与木板相遇,迸发的不仅是艺术火花,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小河中心小学校长言志国表示,“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烙画课堂,正成为孩子们亲近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舞台。”古老的烙画技艺在乡村校园里绽放出新的光彩,为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