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聊聊,最近上线的热门科幻剧——《美丽新世界》。
看名字就知道,剧集的原著小说是赫胥黎的《》,它与扎米亚京的《我们》、乔治·奥威尔的《1984》,并称为“20世纪反乌托邦三部曲”。
的故事发生在未来的2532年,科技高度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
但实际上,这个“美丽新世界”一直利用科技泯灭人性,将人类分为五种不同的种姓阶级,并用一种叫唆麻的致幻剂压抑人们的负面情绪,制造幸福的错觉。
小说正是通过描绘这个“乌托邦社会”,来讽刺现实中的极权主义。
在此之前,已经有两版改编电影相继问世,但是受时代和技术的局限,质量都处于及格线上下,之后的20多年里再也没人拿这本名著开刀。
直到最近,NBC环球在自家的流媒体平台上线了这部新剧,导演还是拍过《黑镜》第二、三季的欧文·哈里斯,不免让人更加期待。
资源流出的第一时间,我就等不及熟肉出完,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剧版。
本剧的开场言简意赅,直奔主题。
主角生活的“新伦敦”有三条规则——没有隐私,没有家庭,没有单一配偶制。
这里摒弃隐私和家庭,禁止母体生育,人类皆为胚胎孵化中心的产物。
并且从出生起,就按照胚胎的设定,被划分为(从高到低)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艾普西隆五大阶级,从小接受相应阶级的教化。
新伦敦的所有人,都被一个叫“因陀罗”的系统连接入网。
只要戴上特制的隐形眼镜,个人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会被实时共享,眼镜可以帮主人识别他人的阶级身份,也可以进入系统窥探别人的生活。
新伦敦以和谐、稳定、幸福为终极目标,严禁人们滋生贪婪、占有、焦虑等负面情绪。
“唆麻”这种致幻剂,便是保障心情愉悦的常用药,按照颜色区分剂量。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占有最优质的红、橙、黄色唆麻,他们可以随身携带,感到情绪失常就随时嗑药。
而处于底层的艾普西隆,只能等待限量供应,并且大多是质量较次的冷色唆麻。
同时,新伦敦也抛弃了一夫一妻制,把社会视为一个集体,信奉“每个人都属于集体中的任一个体”。
基于这个原则,新伦敦的性文化十分开放,夜夜趴体狂欢,既不会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也不用担心疾病困扰。
如果有人经常睡同一个人,反而会因为“过于自私”被请去喝茶……
为了让新伦敦的居民深入理解“幸福”的含义,统治者还在地球另一端,建立了“野蛮之地冒险乐园”。
在这个断网的区域里,居住着低等的“野蛮人”,他们至今保持着一夫一妻制。
游客们可以通过小剧场的方式,围观野蛮人的生活日常。
比如在欲望体验区,能看到野蛮人如何被贪婪的情绪蛊惑,去超市抢购引发混战。
在一夫一妻体验区,还能目睹抢婚、出轨、情敌大战之类的狗血戏码。
然而,就在女主列宁娜围观一场抢婚大战时,意外发生了——道具枪被人掉包,小剧场秒变枪战现场。
随后,一批野蛮人开车前来,对着观众席的新伦敦人一通扫射。
女主感觉不太对,便拉着同行的伯纳德一块逃命。
原来,野蛮之地悄悄诞生了一支反抗军,他们仇视新伦敦人,不堪被当成野生动物一样取乐,企图通过武装暴动争取自由。
反抗军的头目找到了在野蛮之地打工的男主约翰,威逼利诱让他把道具枪换成真枪,从而制造了这场血案。
然而,不忍见到杀戮的,一时冲动把逃命的列宁娜和带回了自己家。
他的妈妈琳达发现伯纳德是个阿尔法,于是提出一项交易——她帮伯纳德摆脱追捕,伯纳德带她们母子穿越边界。
实际上,琳达曾是新伦敦的贝塔(仅次于阿尔法),阴差阳错违背了法则,与一个阿尔法男性结合,生下了约翰。
所以在野蛮之地长大的约翰,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阿尔法。
这几十年里,琳达一直希望回到新伦敦,让约翰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在她看来,解救伯纳德正是一个契机。
整体来说,前三集的剧情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不仅构建了新伦敦的设定,也把野蛮人和新伦敦人之间的矛盾树立起来,更揭晓了男主约翰的身世之谜。
这部分的叙事节奏和镜头设计,都堪称电影级别,甚至能把它直接当成一部完整的科幻电影来看。
但作为一部名著改编的作品,《美丽新世界》很难不让人把它拿来跟原著比较。
先说好的方面。
小说里对于“新世界”的描绘,有些在剧中得到了完整还原。
比如展现了管理人员如何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对违规儿童施以电击“调教”,让他们从小树立“每个人各司其职”的三观。
在展现未来科技时,本剧也比小说里描绘的更具有现代气息。
原著里的阶层按照五种种姓划分,而剧中把这个设定改为芯片识别,更加直观生动。
主观视角中的一众艾普西隆
在表现“新世界”的性文化上,剧中更直白展现了崇尚“集体共享”的新伦敦,到底有多让人大开眼界,“集体动作戏”场面说来就来。
另外,全息投影、实时通话、云端共享等技术,在片中也是无处不在。
这些改动,本质上延伸了小说里对未来世界的构想。
不过,剧中也做了很多魔改。
在小说里,女性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极少有女性是最高阶层的阿尔法。
而经过阶层教化,她们也缺乏独立意识,认定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属品。小说里的女主,就甘于接受身为贝塔的命运。
然而在剧版中,女性阿尔法则随处可见,故事里的两个关键人物也被改为了女性。
女主列宁娜,在野蛮之地遇袭后,更是明显有了觉醒意识。
她希望自己能在某些时刻占据主导地位,甚至想要拥有个人隐私。
男主约翰这边,人设改动也很大。
小说里的约翰熟读莎士比亚,三观完全来自于莎翁的文字,对真善美的“新世界”无限向往。在发现那里并不“美丽”、人们并不自由后,他决绝地离开了新世界,并因此走上绝路。
而剧中,约翰从一开始就对新伦敦十分抵触,甚至亲手把生父推下了悬崖。
但之后他在新伦敦的“真香体验”和麻木之后的幡然醒悟,却刻画得十分草率,让观众一度拿不准他的立场到底是什么。
于是,他直接变成了一个嘴上喊着追求自由、号召底层“做自己”,但面对武力反抗却又手足无措的破坏分子……
而本剧对小说最大的魔改,则是设置了人工智能“因陀罗”这个原创的角色。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西部世界》第三季里的雷荷波。
因陀罗创造了整个新伦敦,并时刻监控所有的居民,但在进化中,它逐渐成为新伦敦的统治者,企图毁灭人类。
因陀罗的实体化形象
这导致整个剧情走向,从处处高能的反乌托邦故事,突然变成了通俗陈旧没悬念的科幻片……
所以,剧版《美丽新世界》在豆瓣的评分,可能还会出现一个肉眼可见的扑街高潮。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不管小说还是影视剧,创作者都不能保证完美。
构建的“美丽新世界”,把汽车大王奉为“神明”,大多数女性人物,均以负面形象出现,现在看来,确实是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但它之所以被视为“反乌托邦必看作品”,是因为整个故事,几乎完美预言了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阶级分化,排斥异己,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只追求短暂的精神快感……
在看剧的过程中,也会让人冷不丁感到一丝毛骨悚然——相对于赫胥黎所处的时代,我们自己就身处于一个“美丽新世界”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