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原创14人被炸死,包括记者和护士,以炮袭引发大灾难,这次信号不同
2025-09-04IP属地 湖北11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昨夜,加沙地区一所医院遭遇重创,造成14人不幸遇难,其中以救护人员为主,亦有5名新闻工作者在这场灾难中丧生。人群密集的走廊与救护车排成的长龙映入夜色,现场的混乱与悲痛让人无法直视这场袭击的后果。

如此大量的媒体从业者遇难,立刻点燃全球舆论热潮,世界各国纷纷谴责以色列的行动。以往以强硬著称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被迫就此事回应,公开表示对这起“极其不幸的事件”深感遗憾,军方方面则宣布启动调查,力求还原事发经过。

综合多国媒体的报道,包括以色列本地媒体的信息,我们大致可以还原事件脉络:肇事地点为加沙的纳塞尔医院,医院的上方悬挂着一枚监控摄像头,以军怀疑该装置用来监视己方动向。原计划动用无人机对摄像头实施摧毁,但最终任务却被改由陆军来执行,具体原因未向外界清晰说明。

与空军及以色列情报机构8200部队相比,陆军的行动显得更为直接与强硬,选择用坦克对目标区域进行炮击。更让人震惊的是,这是一枚连环炮弹:第一发炮弹击毁监控,救援人员随即抵达现场展开救助,记者也冲到最前线拍摄画面;就在救援刚刚展开之时,第二发炮弹落下,造成了更大规模的伤亡。

以军方面声称此次事件并非蓄意行为,而是一场“事故”;以色列媒体也承认这次行动带来了严重的人道代价。若把时间拉回到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突袭的记忆,冤冤相报的历史似乎并未就此终结,相关的争议与痛苦仍在延续。

此次遇难的5名记者中,包含半岛电视台、路透社与美联社的合同工,以及两名自由撰稿人。他们或出于职业理想,或为了生计,敢于前往最危险的现场报道,却以自己的生命承受风险。因为记者的高比例伤亡,国际社会的舆论强度也前所未有地高涨,尽管内塔尼亚胡没有正式道歉,但他仅以“深表遗憾”的表态,已足以体现事态的严重性。

目前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诸多猜测,是因为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蓄意为之,还是纯粹的意外,亦或仅仅是一场不幸的误伤?这背后隐藏的判断标准,直接关系到区域未来的走向。

在冲突进入白热化阶段之际,以色列似乎正推动对哈马斯的全面清除行动;同一天,《以色列时报》援引特朗普的观点称,若按当前速度推进,可能在两到三周内完成对哈马斯的行动,即“哈马斯的日子已不再遥远”。这意味着未来的军事行动将更具密集性与打击面。

届时,以军的攻势或将覆盖更多死角,因为他们的目标锁定在哈马斯的核心据点汗尤尼斯。攻打此地,势必带来更大规模的流血,甚至在有时场景中,一名哈马斯武装分子若与十几名民众同处,或在医院内,被视作战需要时,军方也可能不再顾及平民的死伤,直接实施打击。

当然,这样的行动不可避免地会招致媒体和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若换个角度设想,若确有“蓄意”成分存在,背后原因或许在于长期对以色列的国际舆论不友好——全球媒体对以色列的批评从未间断。既然情势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也许某些决策者会认为,只有对哈马斯发出最后一击,才算把局势压到一个可控的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