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中国将受影响?欧盟《循环经济法案》即将出台,全球资源治理或将重塑
2025-08-11IP属地 湖北1

本文约3200字,阅读约8分钟

文 | 王海诗

出品 | 海潮天下

据欧盟2025年8月1日公布的最新消息,欧盟委员会正式启动了《循环经济法案》(Circular Economy Act)相关的公众咨询和证据征集程序。这一举措,被认为是标志着该法案影响评估工作的重要阶段正式启动,旨在通过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深入了解在推动循环经济全面落地过程中所面临的障碍与潜在机遇。

图片图源:欧盟官网

据悉,《循环经济法案》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出台,其主要目标是加速欧盟向循环型经济模式的转型,从而提升欧盟在经济安全、抗风险能力、产业竞争力以及去碳化(decarbonisation)等方面的整体水平。该法案提出,将在欧盟内部构建统一的次级原材料(secondary raw materials)市场,增加高质量再生材料的供应,并通过政策引导扩大其市场需求,形成良性循环的绿色产业生态。

欧盟的官宣显示,此次立法工作是在多项政策建议基础上推进的,包括前意大利总理恩里科·莱塔(Enrico Letta)与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提出的相关报告,以及来自产业界的“安特卫普宣言”(Antwerp Declaration)、欧洲理事会发布的“布达佩斯宣言”(Budapest Declaration)和欧洲议会的相关建议。

图片上图:ARC垃圾处理厂楼顶远眺哥本哈根东部海上风电群 | 本图拍摄于丹麦哥本哈根的Amager Resource Center(ARC)垃圾焚烧与能源中心楼顶。远方可见位于哥本哈根东部近海水域的大型风力发电装置群,构成城市可再生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ARC集垃圾处理、发电与集中供热于一体,也是丹麦绿色能源循环系统的典型示范项目。©摄影:周子又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欧盟委员会表示,《循环经济法案》将与《竞争力指南针》(Competitiveness Compass)和《清洁工业协议》(Clean Industrial Deal)等核心政策目标保持一致,助力实现到2030年将欧盟打造为全球循环经济领导者的战略愿景,并力争在此期间实现欧盟循环利用率翻倍的目标。

此外,该法案还将与一系列关键立法和战略协调推进,包括《单一市场战略》(Single Market Strategy)、《钢铁与金属行动计划》(Steel and Metals Action Plan),以及近期通过的《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Eco-desig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Regulation)、《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法规》(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 Regulation)和《关键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等。

欧盟委员会呼吁所有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此次公众咨询,相关意见可通过“Have Your Say”在线平台提交。反馈期将持续至2025年11月6日,为各界提供了共同参与欧盟绿色转型政策制定的机会。

图片▲上图:2023年,“拟订一项关于包括海洋环境在内的塑料污染问题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二届会议”(简称INC-2)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部举办。摄影:Shao Xinyu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分析:欧盟为何急推《循环经济法案》?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注意到,这个法案的出台,跟欧盟面临的资源压力与环境挑战日益加剧的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欧盟长期以来依赖大量初级原材料(primary raw materials)的进口,用于制造业、建筑业、能源与高科技产业。但,全球资源紧张、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使欧盟的供应链脆弱性日益暴露,尤其是在关键原材料方面。与此同时,资源开采、加工和消费过程也导致大量碳排放与环境污染,跟欧盟“气候中和”目标是相矛盾的。

此外,尽管欧盟在推广可持续产品设计、回收利用等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整体“循环率”依然偏低。据统计,欧盟目前的材料循环率不足12%,远未达到资源高效、低碳经济的理想水平。从实践层面来说,欧盟内部在回收、再利用、产品设计标准等方面政策分散、协调不足,阻碍了循环经济的整体推进。比如说,虽然部分成员国在回收技术、再生资源市场方面发展较快,但还是比较缺乏统一的市场规范和质量标准,导致再生材料在跨国交易中面临障碍、比较难以形成规模化市场。此外,行业普遍反映,再生材料价格不具备竞争力,企业缺乏足够动力采购“二次原料”;消费者对循环产品的认知和信任也有待提升。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当前“供给不足、需求不振”的循环经济发展困境。

图片一只被渔网缠绕后溺死的海龟。摄影:Carmelo Isgro | 供图:王敏幹(John MK Wong)

未雨绸缪:对中国的现实影响+潜在机遇?

过去几年来,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小编长期关注、并参与了有关“塑料污染条约谈判”的全球环境治理活动。笔者认为,作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中国出口到欧盟的产品在生命周期、包装、材料构成等方面将直接受到《循环经济法案》的影响。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中国决策者和产业界、标准界重点关注:

一是原材料标准趋严,贸易门槛抬高。欧盟预计将设定再生材料含量最低比率、产品可拆解性、易维修性、再利用性能等一系列强制标准。这将影响从电器、汽车、建材到日用品的整个出口产品体系。若中国企业未能及时调整设计与生产流程,可能未来将面临无法进入市场或额外合规成本上升的风险。

二是再生材料市场的国际竞争加剧。从近年来欧盟的种种迹象、以及即将于今年8月份在日内瓦举办的“塑料污染条约谈判”(INC 5.2)来看,其实不难看到,欧盟在试图打造统一高质量再生材料市场、希望成为全球再生资源的定价中心。这可能吸引全球优质再生资源向欧洲集中,这么一来,无疑在未来10年中逐渐会形成对中国既有的再生资源利用体系形成竞争压力。部分原本可低价进口的再生资源,价格和供应可能因此波动。

三是标准输出与话语权重塑。倘若欧盟循环经济标准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采纳的话,中国现有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将受到挑战。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中欧共同投资的第三方市场,中国企业可能被动接受欧方主导的绿色认证体系,话语权受限。

图片▲上图:2024年底,在韩国釜山举办的“塑料条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届会议。©摄影:张效唯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欧盟《循环经济法案》的即将出台,无疑是全球资源治理范式变化的显性信号,也可能成为未来绿色贸易的规则基础之一。不过,当然了,中国也并非仅承受压力,亦存在重要机遇。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与加工市场、庞大的消费基数与不断增长的绿色技术储备,若能及时应对,有望在全球循环经济变革中谋得一席之地。因此,笔者建议,我国应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塑形”,从制度、技术、产业三大维度来应对。

第一,中国应加快构建国家层面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目前,虽然我国已有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规,但整体上仍以指导性条款为主,缺乏系统性、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机制。在全球资源治理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有必要借鉴欧盟经验,推动出台一部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涵盖原材料获取、产品设计、废弃回收与再利用等各环节的统一性立法,并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形成联动,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和资源闭环管理提供稳定、清晰、具备操作性的法律支撑。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是,比如说,应推动在商品标签上明确标注“原料回收率”或“再生材料含量”等信息,让消费者直观了解产品的环保性能,从而提升公众参与度,倒逼企业加速绿色转型。

与此同时,还需加快关键领域的标准对接与制度互认机制的建立。电器、汽车、塑料、纺织等出口密集型行业,这些都是最有可能受到欧盟《循环经济法案》直接影响的领域。为此,应尽快推动相关行业的绿色产品标准与欧盟标准进行对接,同时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多边平台中发挥积极作用,争取在国际绿色产品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拥有更大话语权,避免在未来绿色贸易体系中陷入被动接受规则的不利局面。

图片▲上图:废弃轮胎并非无用的垃圾,通过科学处理和创意利用能焕发新价值。从资源再生角度,它们可被破碎成橡胶粉,用于铺设弹性路面、制作防水卷材或鞋底材料,进一步加工还能制成再生橡胶,用于生产密封圈、输送带等;胎体完好的轮胎经翻新工艺处理后,可重新用于车辆行驶,大大降低使用成本。在创意应用方面,切割拼接后的轮胎能变身为秋千、花盆、游乐场设施,既耐用又充满趣味。在工程领域,破碎的轮胎碎片可作为轻质填料用于路基、堤坝建设,提升结构的抗震性和排水性,甚至能堆叠成人工鱼礁改善水域生态。此外,符合环保标准的废弃轮胎还可作为替代燃料,在高温焚烧设备中释放能量。这些利用方式不仅减少了 “黑色污染”,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让废弃轮胎成为兼具环境效益和经济价值的可再生资源。这是北京大学燕南园的一个角落的废弃轮胎制作的结构。摄影:©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资源层面,中国还需构建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再生资源保障体系。这既包括强化国内废弃物分类和高值回收能力,也包括提升再生材料加工质量和全过程追溯能力,打造覆盖回收、处理、再利用各环节的闭环式供应链体系。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再生资源国际贸易的战略监管,防范关键再生原材料外流,在保障国内资源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在全球再生资源市场中的战略主动权。

产业体系方面,中国应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与生态设计能力的整体跃升。要鼓励企业从源头进行产品绿色设计转型,着力研发可拆解、可维修、易于回收的产品结构,推动绿色理念融入从设计到使用再到报废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国家层面可加大对绿色认证、生命周期评价(LCA)等关键技术与方法体系的投入和支持,全面提升企业绿色合规与环境绩效管理能力,逐渐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绿色制造龙头企业,形成推动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

图片©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国际少儿环保公益绘画大赛

声明: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审 | 海潮君

日期 | 2025年8月5日

参考资料

https://environment.ec.europa.eu/news/commission-launches-consultation-upcoming-circular-economy-act-2025-08-01_en

https://ec.europa.eu/info/law/better-regulation/have-your-say/initiatives/14812-Circular-Economy-Act_en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致力于成为全球环境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锋平台。我们以科学为锚点,深度解读生态系统的运行密码,追踪最新国际前沿研究,分享创新保护实践——从海洋到湿地,从深海基因库到气候智慧型农业,从濒危物种拯救到生态修复技术,从可持续渔业到BBNJ谈判,从塑料污染条约到减塑捡塑以及绿色金融政策…… 

我们追求前沿、最新、有价值。这里是资讯窗口。用专业守护生命网络,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