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原创风向要变了?特朗普专机还未抵华,美交通部长:领空控制权给中国
2025-08-09IP属地 湖北1

无人机产业正经历一场新的风暴。从2025年8月开始,美国交通部长肖恩·达菲的一句“领空控制权给中国”,瞬间打破了全球科技出口领域的沉默。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美国无人机市场拥有高达90%的市场份额。此外,根据英国《金融时报》8月6日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全球无人机的出口量中,中国品牌的占比已攀升至惊人的73%。这表明,中国的无人机制造商已经深深植根于美国普通消费者和各类企业的日常选择中。

在8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达菲罕见地将无人机技术的优势与国家领空的主权问题相结合。他强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中,90%的产品都是来自中国。这一现象表明,“领空控制权事实上已经掌握在中国的手中”,并且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这种局面将会结束”。这一言论不仅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在普通民众中掀起了热议。

美国的主流媒体,如CNN和路透社,迅速跟进报道,提出了是否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美在科技领域的主导权的担忧达到了顶点。许多美国网友在社交媒体上齐声发问:“美国本土无人机制造企业到底去哪了?”以及“中国制造的无人机到底有多厉害?”这些问题反映出公众对这一极具争议性话题的兴趣与关注。

达菲的言论显然成了美国无人机监管政策变动的催化剂。他所提出的建议,包括完全取消超视距飞行的审批流程,强制所有商用无人机配备防撞系统,并要求操作员必须取得专业证书。这些新规表面上看似是为了促进美国的创新,实际上则是对中国品牌出击,意在改变市场的现有格局。

自2020年以来,美国商务部已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大疆等知名中国无人机制造商列入实体清单。尽管受到限制,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依然保持了明显的领先地位。然而,美国本土的无人机制造商却在多重技术壁垒与成本限制的压迫下,难以赶上中国的步伐。

与此同时,达菲的“领空权”论调在中国网络上引起了激烈反响。多家主流科技媒体指出,领空权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空域的完全主权,而消费级无人机由美国用户操作,根本不存在“将领空交给中国”的逻辑。无人机并不具备自主意识,无法主动侵犯美国的空域。

虽然美国希望缩小与中国在无人机技术上的差距,但实际改变的进展却非常有限。今年,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了一项高达320亿美元的无人机专项拨款,锁定了包括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在内的多家公司为受益者。然而,由于核心技术、成本、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的诸多劣势,美国企业在量产能力、价格竞争力上始终无法与中国品牌抗衡。

达菲的新规定试图打破中国品牌主导的市场格局,包括首次提出放宽无人机超视距飞行的限制。然而,行业内部对此表示质疑。美国无人机制造业仍严重依赖中国作为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零件如芯片、电池和马达的本土化生产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实现。即使有企业能够生产出样品,但在量产能力和价格优势方面,仍不及中国同类产品。

市场习惯也已形成高壁垒。各行各业,包括农业、执法、气象和物流服务,已经习惯了中国无人机提供的优质性价比。许多用户直言,若换用美国生产的无人机,性价比显然不划算。即使美国政策鼓励本土企业发展,用户对需求和价格敏感度的改变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美国的新规意图一方面放宽商用无人机的准入限制,另一方面又通过设定苛刻的防撞系统、操作者资格、数据安全等条件,增加企业和用户的合规成本,给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能最终使它们被市场挤出。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并未扎实有效地解决美国本土无人机企业当前存在的核心瓶颈。许多人担心,如果强制推行新标准,反而会吸引更多用户选择便宜且耐用的中国品牌,从而产生“劝退效应”。如果美方再增加高额关税,势必导致价格上涨,最终受损的还是终端用户。

全球市场对“美国造”并不拘泥于单一标准,用户更加注重无人机的实际性能和性价比数据。研究表明,在2025年上半年,包括巴西、南非、东南亚等地区在内的市场,中国无人机的出口量同比增长达到28%,而美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却显著下滑。

自2020年起,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遏制战略始终没有减弱,持续出台针对无人机、通信设备、半导体等行业的实体名单和技术管制政策。而在2025年8月,中国网信办刚刚对英伟达就其芯片潜在“后门”问题进行监管约谈,这一现象进一步反映了双方在科技领域的紧张态势。

面对美国的压力,中国并未选择以牙还牙,而是加大对自主研发的投入力度。大疆、零度智控、极飞等中国无人机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和技术突破,进一步巩固了它们的全球市场地位。即使美国限制它们采购核心部件,中国企业依然可以凭借自主创新来弥补这些短板。

与此同时,贸易谈判的博弈愈发激烈。美国政府不断施加压力,意图迫使中国作出让步,然而,中国市场的韧性和自信正在与日俱增。例如,在2025年7月,全球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宣布将在墨西哥建设超级工厂,以供应北美和拉美市场。这一举措被业内普遍视为中国企业绕道应对美国关税和政策壁垒的重要策略。

随着特朗普计划访华的消息尚未明确落地,达菲关于“领空”的言论已经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支持这一政策的人士认为,只有严格限制中国无人机进入美国市场,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而反对者则反问,为什么美国企业无法生产出同样优秀、价格优越的产品?

在美国,社会各界对无人机新政褒贬不一。多家行业协会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一新规可能促使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被市场挤出。美国农业协会在8月初发布的报告中提到,农场在无人机采购预算上的压力可能被迫上调,最终的负担会被转嫁给普通消费者。

对此,中国科技界则进行强势回应。多位行业专家在央视和凤凰卫视的公开场合中表明,中国无人机在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协同优势上,是“美国依靠行政禁令无法轻易改变的现实”。

最终,全球无人机市场的主导权归根结底还是由用户投 vote决定的。美国及世界各地的农场主、快递公司、电力巡检团队等更在乎的是无人机的实用性、耐用性以及成本效益。美国制定的标准无法阻止用户为了实际利益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在今年7月,全球最大物流企业联邦快递在北美市场再次签下了大额采购中国无人机的订单。除此之外,德国邮政、法国国家电力公司以及巴西棉农协会同样做出了大规模采购中国品牌的决定。美国若想单凭政策的调整来改变市场格局,面临的阻力显然是巨大的。

全球无人机产业的竞争正在进入新一轮的洗牌期。美国政策的频繁变动,暴露了其对自身产业链短板的焦虑,反映出其急于寻求自我突破的想法。而中国企业则依靠科技进步以及规模效应,逐渐深化市场的渗透,演绎出“你追我赶”的产业竞争格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5年8月公布的数据,全球无人机产业链中,中国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62%,而美国的贡献率则仅为21%。如果美国想要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它需要的不是短期的政策调整,而是长期的产业升级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