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拒绝扁平
如果说节奏是悬疑剧引人入胜的关键,那么令人信服的角色则是留住观众的“灵魂”。观察近来国产悬疑塑造人物的趋势,能明显看到大家都在避免扁平单一人设的刻画,而是试图用更复杂立体的角色去展现人性的多面性。
然而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往往动作变形,或是缺乏层次深度,或是性格、心理等因素不足以支撑人物的行为动因,最终还是令观众难以与角色建立情感联系。
反观《善意的竞争》和《恶缘》这两部韩剧,皆在人物塑造上表现得十分出色。
《善意的竞争》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无疑是双女主的塑造,一个是从小在孤儿院长大、长期遭受忽视和霸凌,但想尽办法努力成为学霸的贫穷转学生禹瑟琪;另一个是被财阀父亲培养成校园风云人物却内心脆弱孤独的“在逃”大小姐刘在伊,两个人就像一对“镜像双生花”,表面不动声色实则背后都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剧中配角也个个形象鲜明,如过度在意他人看法、靠贩卖八卦赚钱并博取存在感的校花朱艺莉,拼命读书却始终无法摆脱第二名困扰的模范生崔京等,哪怕台词寥寥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校园竞争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恶缘》则构建了一个几乎“全员恶人”的世界,故事里的每个人都被欲望和贪婪驱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最后却都在因果报应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这种打破善恶分明传统设定的作品在国内外悬疑领域中都已不少见,像韩剧《黑暗荣耀》、国产剧里的《新生》《沙尘暴》等都比较具有代表性,而《恶缘》的新鲜之处就在于其“恶人有恶报”的立意。
这种看似有点夸张甚至带些“玄学”味道的设定通过几位角色的描绘意外彰显出不一样的张力和刺激感。
主角朴在永欠下高利贷走投无路,买通杀手张吉龙伪装车祸杀害自己的父亲以骗取保险金;韩医院院长韩尚勋事业有成却私生活放纵,深夜出轨美女却误以为撞死人,在目击者金范俊的怂恿下弃尸灭迹;更惊人的是,金范俊和其高中校友李裕正竟然是一对诈骗团伙,以专门设局勒索为生。这一连串的意外看似无关,实际上冥冥之中都蕴藏着因果联系和恶缘串联。
无论是《善意的竞争》中充满着多元冲突和微妙关系的校园高中生们,还是《恶缘》构建的一个近乎极致的“恶世界”,都更加“赤裸”地将人性的多种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对人性的反复审视中,探讨恶之根源、善之可贵。
类型创新,打破模式化
在类型创新方面,两部剧则区别于表面上的元素堆砌或是“换汤不换药”,以独特的剧情架构或叙事手法为悬疑类型注入活水。
《善意的竞争》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很难真正用某种单一的题材类型去定义这部剧,它融合了悬疑惊悚、校园青春、女性情感等多种元素,而这些元素却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或许其最具话题性的是两位女主暧昧拉扯的“百合情”,可跳出狭隘的欲望之后,会发现这部剧所表达的绝不仅限于此。
首先作为典型的双女主人物结构,两个女孩复杂而细腻的CP线确实好“嗑”,但令人上头的不是她们之间的身体触碰,更重要的是她们从相互利用到相互依赖再到相互救赎的宿命感,在相互缠绕的命运背后,是特权与边缘、操控与反抗的极限“拉锯战”。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也逐渐卸下阶级规训下的“盔甲”,重新治愈了彼此身上积年累月的伤口。
还有剧集所触及到的现实社会议题也足够深刻,比如“吃药提神”“输血刷题”的桥段映射着韩国补习成风的高压教育环境;财阀千金刘在伊与底层少女禹瑟琪的权力博弈狠狠撕开了社会阶级固化的“遮羞布”等等。
而《恶缘》的类型创新则体现在弱化了警方破案过程,并将“佛教因果论”转化为现代犯罪心理分析框架,同时又将本格推理的逻辑性、社会派的批判性和心理惊悚的氛围营造糅合得恰到好处,既有情绪爽感也有隐喻维度。
至此就不难理解,以上两部韩剧纵使都存在着一些小瑕疵,但至少在类型边界的开拓和短内容的制作精髓上,都足够内娱好好钻研一阵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