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即将亮相(新视点)

   日期:2025-10-11     作者:145gr       评论:0    移动:http://mip.soyinfo.com/mobile/news/945.html
核心提示:本报记者 李心萍 新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什么样?看体量,建筑面积达128万平方米,超过7个北京南站;看功能,集成

本报记者 李心萍

新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什么样?

看体量,建筑面积达128万平方米,超过7个北京南站;

看功能,集成了2条城际铁路、4条城市地铁、1条市郊铁路、15条公交线,甚至预留1座码头。

然而,这样一座综合交通枢纽,地面却仅露出10片“京帆”,主体结构全部深埋地下,走进交通枢纽,仿若走入公园。

秉承“把更多空间还给城市”的理念,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成为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普通站房都是由下往上建,我们则是从上往下建,先搭房顶再挖地基。”中铁建工集团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总工程师侯朝说。

从上往下建,专业术语称为“盖挖逆作”,施工团队需要先架起1.2万吨钢梁完成顶板,再向下逐层开挖。整个交通枢纽,土方开挖量约1400万立方米。

全新的施工工法,如何才能确保施工质量?

智能装备来助力。步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施工现场,只见BIM(建筑信息模型)测量放样机器人正在有序作业,通过发射红外激光,自动照准现实点位,保证施工精度。

“有了机器人的助力,不仅精度提升,一人一机一天即可完成300个放样点的精确定位,效率达到传统工法的6至7倍。”侯朝说。

再比如,交通枢纽钢结构用量,仅西侧就达3.5万吨,焊接任务艰巨,部分钢结构焊缝数量多达3.5万条,焊缝最长可达10.6米。面对挑战,焊接机器人勇挑重任。它不仅可以适应多角度焊接,还能实现坡口自动检测、焊道自动调节修复、自动生成参数,与熟练焊工相配合,确保焊接质量“零缺陷”。

交通枢纽标志性的“京帆”屋盖也不简单。7片“京帆”主帆,上层是“帆面”,下层是“采光泡泡”,特制的ETFE膜,与水立方外立面材料相似,具备透光性的同时可以避免阳光直晒,保持地下光照柔和。

“在‘京帆’屋盖里,我们还建造了穿孔遮阳板,用来平衡冷热负荷,精确把握透光率和热传导,合理化控制室内光热环境。”京投枢纽公司建设管理部二级经理吴可嘉介绍,透过“京帆”屋盖,阳光可直接照射至地下3层,每年可减少热负荷520万千瓦时,相当于3200台家用空调的夏季制冷量,每年还可减少照明用电约48.6万千瓦时。

据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预计年底基本建成。交通枢纽拥有150多个出入口,其中60个与地面楼宇直接连通,市民和乘客可从家门口乘电梯直达枢纽站厅层,体验十分“丝滑”。

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令人期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6月04日 19 版)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最新资讯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