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无处不在!杭州这所小学把市集开到了社区

   日期:2025-09-07    作者:ks5jw 移动:http://mip.soyinfo.com/mobile/quote/618.html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丽珍 通讯员 戚丹丹

一条步行街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杂货铺摊位,摆放着闲置的旧物用品、琳琅满目的文具,还有品种多样的玩具,而摊主都是清一色穿着校服的小学生。

杂货摊位是由杭州市北塘河小学与滨和社区联合打造的“北北市集”,也是一次“教联体”模式在拓展教育空间、延伸课堂边界上的创新实践。通过将校园“跳蚤市场”迁移至社区公共空间,活动突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局限,将教育场景融入真实社会生活,实现了“家校社”三方资源的深度整合与教育价值的最大化释放。

对于同学们来说,真正实现了课堂无处不在。

图片

市集现场

什么是课堂?除了传统的教室外,还可以是田野、菜场、超市,当然也包括社区。

“北北市集”以滨成科创公寓步行街为载体,将商品交易、人际互动、社会实践等环节置于社区环境中。同学们在步行街上设置杂货铺,面对往来的行人售卖,不仅需要运用数学知识为物品定价、计算收益,还需通过语言表达、广告设计等技能吸引顾客,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社区空间由此转变为动态的“实践课堂”,同学们得以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角色分工、团队协作与社会规则,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图片

市集广告

活动前期,杭州市北塘河小学通过组织学生制定摊位名称、征集闲置物品、策划促销方案等环节,将项目式学习理念融入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学校主导设计;活动也需要家庭深度参与,家长在搬运物品、协助布置摊位等环节中与孩子共同实践,既强化了亲子互动,也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化,形成育人合力;社区提供场地支持与居民参与,使活动突破校园围墙,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居民在交易互动中传递生活经验,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社会认知。  

图片

售卖商品

这场多方角色协同的活动,正是家校社共筑育人生态。

而在活动中,通过“小老板”角色扮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财商素养与应变能力,更潜移默化地传递了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的环保理念。

比如,闲置物品的循环利用实践让学生直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讨价还价的过程则培养其尊重他人、诚信交易的价值观。这种“做中学”的模式,使教育目标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综合素质与核心价值的立体化塑造,也让教育目标从能力培养升级到了价值观塑造。

图片

把市集摆到了社区

杭州市北塘河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此次活动,也验证了社区作为教育延伸空间的可行性。未来,学校可进一步开发社区资源,例如联动社区图书馆开展阅读实践、结合社区公益组织策划志愿服务等,形成常态化、多样化的校外课程体系。这种“校内有课堂、校外有实践”的育人网络,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图片

活动现场

“‘北北市集’不仅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一次成功尝试,更是‘教联体’模式下教育空间重构的典范。”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打破课堂边界、整合社会资源,教育真正回归生活本质,为学生成长注入更多元、更鲜活的养分,“这一实践为未来教育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开放教育场域、凝聚协同力量,方能培育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图片由学校提供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